美媒:美国的对华战略必须改变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9月24日文章,原题:华盛顿必须改变对华战略

过去40多年,我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洲地区创建和管理企业。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常与中国高级官员见面。在此期间,我目睹了美国政府对该地区的态度一届又一届的转变。过去10年,华盛顿两党的优先事项越来越多地变成了保护美国工人免受全球竞争的影响。同时,美国战略界开始热衷于将中美竞争视为一场“新冷战”。

这种新出现的政策观念是错误的,会适得其反。面对中国的挑战,美国若想建立更有利的力量平衡,就必须调整路线。美国的下一任总统应该调整亚洲政策,在威慑的同时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美国将面临损害自身领导力和利益的风险。

美国和中国都是大国。两国对国际体系的未来看法迥异。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是,华盛顿和北京同处于一个单一的国际体系中。它们都在争夺该体系内更大的相对领导权和影响力。

冷战期间,苏联是一个孤立、资源丰富的经济体,其工业和经济实力远弱于美国。相比之下,中国已深深融入全球经济,经济总量占全球总量的约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美中两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即使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减少这种相互依存的政策,美国也采取了控制军民两用产品出口的政策,但两国最近的年贸易额仍接近7000亿美元。

两国的龙头企业通过密集的全球价值链紧密相连。现在,供应链涵盖了全球公司网络。华盛顿和北京都在理性地限制对彼此关键产品的过度依赖,这些努力是双方缩小对方筹码和潜在胁迫能力的部分共同本能。但试图完全切断两国间紧密的价值链是不明智的,不仅几乎不可能实现,而且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包括那些依赖中国中间产品和能力生产其产品的企业。

与冷战初期不同,今天的美国和中国之间没有固定的地理分界。但有一群对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有着共同不满情绪的国家,它们都在寻求最大限度地抵御西方的影响和来自美国及其盟国的经济压力。

好消息是,北京认为与西方的关系有助于其复兴。1992年,我刚开始在中国做生意时,上海有的街道几乎没有照明,汽车也很少。人们骑自行车出行,烧煤取暖。如今,上海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现代城市面貌。数亿中国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摆脱了极端贫困。个人购买人寿保险,企业购买财产和意外伤害险以保护其资产。这些进步只有通过与西方接触才能实现。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我所认识的高级官员和商人,都没有忽视这一事实。

世界各国都着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选边站。原因很简单。首先,美国目前的政治难以预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指望华盛顿会耐心推进长期战略迫使中国崩溃。其次,国际社会并不希望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崩溃。再次,冷战后美国将其治理理念强加给其他国家的做法臭名昭著。另外,遏制战略代表着对美国影响力和权力局限性的一种危险盲目性,华盛顿以外的国家很少认同这种盲目性。最后,对于美国的盟友来说,疏远北京的代价和风险太高了。

美国在确定与中国竞争的界限时,听取盟友意见将是明智的。全世界都不认为当前是意识形态之争。美国的伙伴也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孤立、受伤和受委屈的大国。

我们是在争夺相对权力,而非绝对权力,这与共存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外交手段与中国官员直接对话是探索共存条件的途径。接触不是软弱,也不是投降,是对现实的承认。美国在捍卫利益和原则的同时,也应保持战略耐心。(作者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执行副主席、安达集团董事长埃文·格林伯格,乔恒译)

作者:埃文·格林伯格,乔恒译

 

Tags: